洞穴奇案读后感2000字

商盟百科网 2023-05-12 10:28 44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洞穴奇案读后感2000字,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洞穴奇案读后感2000字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正如圆柱体从不同角度看上去,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一样,一件事情,无论大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总会发现之前没发现的路径,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洞穴奇案》,由彼得.萨伯在富勒提出的洞穴假设的前提下写出的一本虚拟了九个法官,从不同角度上面对这次案件进行了不同的判决和观点,这不仅仅是对法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对于一般人的思考也是意义重大的。  不要轻易的站立场  相当一部分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进行判断。当然,并非说直觉就一定是错的,但是很多人一旦认定自己的主观所想后,便给自己的思想造了一个监狱,然后无论别人如何进行反驳也丝毫不会干扰他(她)的判断,然而世界是何其复杂,怎么可能一两分钟的简短思考就可以使得自己发现人生的真理呢?连著名鸡汤成功学《人性的弱点》也表达了一个观点:赢得辩论的最好的方式,不要参与任何辩论。那些巧妙的出题者总会推出一个摸棱两可的问题,来让双方进行辩论,实际上,若是比赛,也许可以为了胜利而进行暂时立场的站立,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反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赢得这场比赛,而不是要求对方彻底的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却把这种一定要改变对方思想的想法代入了生活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看一件事情只会从单一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习惯。  举例说明,你的一位好朋友(好闺蜜)失恋了,而且据他(她)所说的消息是,他(她)的那位女朋友(男朋友)出轨了,从而让你的好朋友(好闺蜜)充满了‘大自然’的感觉。目前呢,只有你一个人知晓这件事,那么你该做什么呢?和朋友(闺蜜)一起骂那个人?还是把那个人曝光到网上面去,让那个人的同学都知道那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让那个人社会性死亡?无论怎么做,肯定都是站在你的好朋友(好闺蜜)这一边的吧。   可是,如果随着你渐渐了解到真相,原来那个人早就提出过分手,可是你朋友(闺蜜)因为各种原因在当时没看到这条消息,而那位她(他)却仍然重新找了个男朋友(女朋友),并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甜蜜生活,而你的好朋友(好闺蜜)却接受不了现实便大肆说她(他)出轨了,这时你选择支持谁呢?或者说你的朋友(闺蜜)在外面放浪形骸,引得他(她)的另一半多次劝说却仍然无效,最终那位另一半心灰意冷,失联一段时间后,选择在外面重新找了一位成熟稳重(文静乖巧)的人,你又该选择支持谁呢?  然后又随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原来你的好朋友(好闺蜜)的另一半喜欢语言上(行为上)家暴,导致你的那位朋友(闺蜜)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养成了喜欢在外面游荡的性格?这时你该站在哪一边呢?你的好朋友(好闺蜜)错了吗?错了,因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选择冷处理,在外面首先找人。而你好朋友(好闺蜜)的另一半难道就没有错了吗?肯定也错了。可是究竟是谁错得更多呢?你该选择站在谁的立场上面呢?  但是你为何又一定要站在帮哪一边这个立场上面呢?谁都不帮,就当听段故事难道不行吗?毕竟帮了自己人可能并不会让你获得更高的友谊,可能还会受到对面的各种攻击,而帮了对面却使得你们俩的交情恶化。  当然,现实这样的剧情还是很少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帮自己人。  三观不正不是攻击他人的借口  在恋爱的标准中,大部分人的标准之一就是三观要正,在网上冲浪时,不少人指责对方的语言之一也是三观不正。可是,究竟什么样的三观才叫做三观正呢?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完美的回答这一点。  首先,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连看起来无色的太阳光,也包含着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单单把“世界观”拿出来,不同的人就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了,更何况有人只想生活在悠闲的小镇,而有人却想去大城市拼搏,每个人的“价值观”也就不一样了。至于最后的“人生观”更是不同,由于资源的有限,人与人的生活环境可能天差地别,有人享有丰厚的资源,有人则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了,他们的“人生观”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单单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的最终的产物“三观”也多得令人数不清了。更何况绝大多数人的三观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衬托下形成的,我们就按好学校和好家庭才能培育出终极三观来看:  更何况这里并不是具体分析的,而且没有考虑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不过从以上也可以粗略的得知,三观正这一种说法完全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世界上三观千千万万,每一种都不占绝对优势,我们怎么能评判哪些是正当的,哪些又是不正当的呢?就好比将自己的所得捐献给他人叫做三观正,而那些不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白白的送给别人的人就叫三观不正了吗?如果这样的话,很多人都愿意当个乞丐,而非自食其力了。  在《洞穴奇案》中并没有明显的对三观的职责,然而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其中不乏有法官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然后被其他法官点名道姓的进行批评了的。即使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看此书时,很容易就对一些人的对法律与人性的观点表示正确,而对另一些人的观点表示怀疑甚至否认,这样不就又陷入了所谓的立场怪圈,而非理解富勒所言的:“所有那些力求对号入座的读者,应被提醒他陷入了自己设置的闹剧之中,这可能导致他不能领略纽卡斯国最高法院发表的观点中所包含的朴素真理。”以三观为借口来攻击他人,实际上就是在三观的掩护下来斥责对方没有跟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下面。这样的话,无论对方给出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可以以“三观不正”为理由来进行一票否决,而忘记了世界上三观千千万,只不过对方恰巧没有和我们同一个三观罢了。  《洞穴奇案》呢也许并没有表达出这些意思,我也不过在诉说我的个人观点罢了,按里面导论的一句话来结尾:“肯定存在并没有有意论述的相似之处,但辨识找寻任何的相类之处都不如直接思考文章的论证更有收获。”

(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洞穴奇案读后感2000字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