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24位皇帝先后居住过的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商盟百科网 2023-05-30 10:18 62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24位皇帝先后居住过的故宫是怎样建成的),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24位皇帝先后居住过的故宫是怎样建成的)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北京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明、清两代的皇宫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继位后的第四年即开始肇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时期,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在紫禁城的高墙深宫内,演绎了帝王的统治、盛世的辉煌,以及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

北京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明、清两代的皇宫。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继位后的第四年即开始肇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时期,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在紫禁城的高墙深宫内,演绎了帝王的统治、盛世的辉煌,以及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无可奈何的哭泣声中,颁布退位诏书,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年仅6岁的溥仪退位。经历了492年的风风雨雨,紫禁城结束了它作为帝王宫殿的历史。

从景山南望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座宏伟的宫殿,在明清时期既是帝王统治国家、日理万机的政治中心,也是其庞大的家庭成员居住、休息、娱乐以及进行其他许多活动的地方,因此包括有议事听政、接见使臣、发布重大政令、举行庆典,以及寝宫、藏书、戏台、花园、佛堂等具有吃、穿、用、行、娱乐等众多服务设施的建筑物。

这座宫殿集中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装饰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丰厚积淀。踏进紫禁城,它的凝重沉稳、壮丽辉煌,独具魅力的皇家气派,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给人们留下的是深深的思考和不尽的遐想。

明代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以汉文化传承者自居,因而在建国之初,曾以宋朝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以老家凤阳(今安徽凤阳)为中都,以晋代古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为南京,作为国都,甚至还曾派其子朱标前往汉唐故都长安考察,看是否适合在那里建都。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后,遂改元大都为北平府。但鉴于北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之位居抵御蒙元残余势力的最前沿,因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把最有才干的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准备让其镇守这座北方文化、政治中心(洪武十三年三月就任)。

入住北京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朱棣登基后,以北平为北京,遂形成南北两京制。但从北京发家的明成祖并不喜欢南京的一切,更忘不了雄踞北边的龙兴之地,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充实北京的工作:不断发流罪以下人员前往开垦北京附近的土地;迁移直隶苏州等10郡、浙江等9省富民充实北京。为了巩固北部边疆和明王朝的统治,永乐皇帝在与大臣们议决后,决定修建北京宫殿以为临幸之所。

经过10年的筹建、备料和准备,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工程。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底,北京宫殿建成,朱棣决定次年正月亲临新殿接受百官朝贺,并改北平行在为都,改南京为留都,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

明代大朝情形,源于明余士、吴钺合绘《徐显卿宦迹图》册页之皇极侍班。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永乐皇帝亲临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贺,大宴群臣。北京开始了作为明代政治统治中心的历史。

然而,新宫殿建成仅数月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即摧毁了这一切。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火被焚。当月的万寿节被迫停止举行。直到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明英宗始“以营建宫殿,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供役”,重建北京宫殿。此时距永乐年三大殿天灾已超过19年,以至明仁宗、宣宗、英宗三朝皇帝继位时,竟无金銮宝殿可坐。正统皇帝因此命宦官阮安会同左都督沈清、少保兼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大殿。至次年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建成。

明代北京城宫殿图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奉天殿再遭雷击起火,延烧华盖、谨身二殿,火势延烧至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房,以致外朝三殿二楼十五门皆被烧毁,成一片焦土。直到两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才开始再次修复。

此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了4年的时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等才陆续恢复重建,迷信风水的明世宗嘉靖帝遂更名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文楼改名文昭阁,武楼改名武成阁,奉天门初改名大朝门,后又改为皇极门,并改左顺门为会极门,右顺门为归极门,东角门为弘政门,西角门为宣治门。(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明北京城布局示意图

万历年间,明朝盛极而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乾清宫、坤宁宫及交泰殿再次被烧,修复工程尚未完工,次年(1597年)归极门又发生火灾,延烧至三殿、二阁及周围庑房,而修复工程却被搁置下来。直到28年后的天启五年(1625年)始动工修建,至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完成。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据明故宫为清代的皇宫。当年十月,顺治皇帝在奉天门(太和门)颁诏天下,开始了清朝的统治。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廷开始对外朝三殿略加修整,并改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至顺治三年完工。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又相继对内廷部分建筑进行修缮。仿照盛京清宁宫规制将原明代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改为祭祀满族萨满教的场所,将慈宁宫重新修缮后作为皇太后的寝宫,并重修东、西六宫。

故宫鸟瞰图

而康熙皇帝继位后直至大婚,就住在清宁宫(即保和殿),大婚后的第三年,即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整修工程完工,康熙皇帝由武英殿移居乾清宫,清代的御门听政也于此时改在乾清门举行。

康熙朝重建太和殿的工程当是清王朝定都北京50余年间在紫禁城内实施的一项最大的工程。康熙十八年(1679年)腊月初三日,保和殿西庑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顺着太和殿与中右门之间的斜廊延烧至太和殿。大火过后,紫禁城中的金銮宝殿化为一片焦土。虽然当年康熙皇帝以天灾大赦天下,但对6名酿成大祸的宫殿太监们却不容宽免,判处绞刑。

《康熙帝南巡图卷·回銮京师》午门

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备料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时已令各省采集木料、临清城砖、苏州金砖、京窑琉璃瓦料、京西大石窝青白石料、石灰,江南的颜料、桐油、金箔铅锡等项,供宫殿大工使用。(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但因平定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及处理太皇太后去世(孝庄太皇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去世)等诸多事件,重建工作并没有真正启动。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重建工程才正式动工。据档案记载,太和殿重建工程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二十五日开工,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八日完工,耗银200余万两。考虑到防火的因素,此次重建将太和殿两侧的斜廊改成砖墙,并将太和殿两侧明廊封闭后改为夹室。

从太和门丹陛石望太和殿,20世纪20年代

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将皇帝寝宫由乾清宫迁至养心殿。雍正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常住紫禁城。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商讨军事机密,在距离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附近,即乾清门外西侧建置房屋,作为军机大臣们临时办事处所,后称“军机处值房”。由于祭祀天地必需的斋戒仪式也在宫内举行,又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乾清宫东侧新建了一处专供斋戒使用的宫殿——斋宫。雍正十年(1732年)又在奉先殿南侧新建了一座独立的建筑,称射箭亭,是为清代考武状元的地方。

乾隆年间是清王朝的鼎盛阶段,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紫禁城内建筑改建、添建、修缮工程从未间断,新建、改建工程项目之多为明清各朝之首,形成了紫禁城宫殿建设的一个高潮。

清人绘乾隆万寿图卷上卷——北长街及西北角楼

乾隆初年,将乾隆皇帝做皇子时居住的乾西二所改建为重华宫;乾隆七年(1742年),又将乾西四所、五所改建为建福宫及其花园。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内廷西六宫西侧原明代隆德殿的基础上,改建了一座藏式建筑——雨花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建添建慈宁宫花园中的一些建筑,作为老太后供奉藏传佛教内容的佛堂。

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年)对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进行改建,则是乾隆年间最大的一项改建工程。仿照太和殿、乾清宫改建后的宁寿宫,作为乾隆皇帝在位满60年退位后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宫殿,建筑规模巨大,各项设施齐备,装饰精美豪华,是乾隆盛世建筑的代表之作。

皇极殿(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收贮即将编纂的《四库全书》,在外朝东侧文华殿之后,原明代医圣祠的位置新建了一座大型藏书楼——文渊阁。文渊阁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修建,青砖砌筑,饰以冷色,覆盖青黑色琉璃瓦,古朴典雅,成为宫中为数不多的黑色建筑之一。

当时,外朝三台上的栏板望柱因年久风化腐蚀严重,为添换需要,也为省工省时且达到更新换旧的目的,乾隆皇帝采纳主办大臣和珅等人的意见,决定将中轴线上自午门直至大清门中心白石御路石换成青石,将换下的白石改用在三台的工程上。至此,明代中轴线上的原白石御路,均改为青石铺砌。

乾隆在位60年,虽然工程不断,新建改建工程也很多,但紫禁城内建筑的总体布局仍然保持着明初始建时的格局,在继承明代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紫禁城建筑规模。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开放的故宫》】

故宫建成的历史背景详细解说(24位皇帝先后居住过的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