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走向衰落(从经济问题和民族矛盾分析)

商盟百科网 2023-06-05 05:14 44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苏联为什么走向衰落(从经济问题和民族矛盾分析),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苏联为什么走向衰落(从经济问题和民族矛盾分析)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在20世纪,苏联的崛起改变了全世界的格局。它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创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在短短10年内就成为了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它为后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借鉴。然而,到了20世纪末的1991年,苏联就突然宣布解体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许多人将之归结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或者将黑锅送给了戈尔巴乔夫,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得以纠正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为了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突破西方列强的包围,斯大林逐步废除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而推行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点:第一,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都由国家统一部署安排,完全取消了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二,推行了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外资和私有的存在;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第四,农业推行集体化政策,让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买单。

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很快在苏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1934年),苏联一举从农业国变化了工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产值上升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苏联又凭借斯大林模式强大的生产力压倒了纳粹德国。二战之后,苏联再次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了超级大国,与美国争锋。

但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由于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以及农场缺乏自主权和活力,许多人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生产;第二,轻工业和农业被轻视,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低下。根据统计,苏联在二战后的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如沙俄时代。第三,农民被剥削得严重。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以低价获得农民的粮食,然后进行出口换汇,再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因此,农民成为了工业化的牺牲品。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被暴露了出来,于是苏联的几位领导人都试图进行改革,但是他们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如赫鲁晓夫扩大了企业和农庄的自主权,并试图通过提高粮食价格的方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赫鲁晓夫忽视了经济规律,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他的改革很快就因为自己的下台而停止。勃列日涅夫却继续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他发动了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陷入了泥潭。勃列日涅夫晚期,苏联经济已经是一潭死水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试图引进市场经济的一些因素来推动改革。他的思路是对的,但是缺乏长远的计划,并且他依然坚持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改革最终失败。后来,他继续发动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苏联的解体,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就是从社会主义变成了资本主义。苏联的改革失败,让苏联百姓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走不通了。实际上,这是因为苏联人的思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排斥市场经济的,以至于让苏联的社会主义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

实际上,二战后,东欧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兰的“波兰道路”、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但是这些改革都因为苏联的干预或者其他因素而失败。苏联干涉他国的改革,也束缚了自己。而东方的中国,却在70年代之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突破,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二,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尖锐

苏联解体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国家分裂或者同盟瓦解,1991年,苏联分裂了为了15个国家。苏联是由15个加盟国组成,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俄罗斯,人们一般将苏联历史看作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时期。由于加盟国众多、民族复杂,使得俄罗斯的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沙俄时代,苏联版图上的加盟国基本已经纳入了俄国的版图。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和民族基本都是沙俄的侵略而纳入版图的,也就是使得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俄国各民族的信仰也不同,俄罗斯民族信仰东正教,而俄国吞并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更多民族信仰天主教,中亚和高加索一带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加上沙俄推行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也导致各民族对俄罗斯缺乏了基本的认同感。

(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就拿乌克兰来说吧。乌克兰原本是俄罗斯文明兴起地方,后来在罗斯分裂时代逐渐并入了立陶宛、后来因为立陶宛并入波兰而成为了波兰的一部分。17世纪,乌克兰在民族解放斗争中遭遇挫折后加入了俄罗斯,其条件是必须保证乌克兰的自治。但是俄国沙皇之后就废除了乌克兰的自治权,并且在乌克兰强制推行农奴制,导致许多农民沦为了俄罗斯贵族的农奴。俄罗斯推行单一的俄罗斯族文化,要废除各族语言,导致原本文化最发达的乌克兰竟然成为了俄国文盲率最高的国家。

1917年,沙俄垮台,各国实现了独立,并且很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应对沙俄势力的反扑和外国势力的干涉,苏俄和各独立国家组成了经济和军事同盟。通过这种方面,苏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在实际上控制了各同盟国。1922年,在苏俄的主导下,各独立国直接组建成为了一个联盟国家,统称为“苏联”。针对这个问题,列宁和斯大林产生了分歧。列宁主张各国自愿加入组成“联盟”,而斯大林却主张用武力逼迫各国加入。后来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沙俄时代的大俄罗斯主义继续推行。

这里再次以乌克兰作为例子。在斯大林时代,为了让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斯大林要求农民将粮食交售给国家,推行了“义务交售制”和农业集体化。但是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特别是乌克兰农民的利益。于是,乌克兰农民选择消极应对,他们退出农庄,拒绝生产。而斯大林的应对措施也十分激进,他选择武力镇压。最终,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乌克兰,这个被称为“粮仓”的地方发生了最严重的饥荒,有300万以上的人在死于这次饥荒。后来,德国攻入基辅时,乌克兰人竟然夹道欢迎。

乌克兰总统纪年大饥荒

另外,苏联内部的经济也十分不平衡。俄罗斯主要发展工业,而其他各国主要发展农业,为俄罗斯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料。在苏联的经济政策下,几乎其他的加盟国只能够生产一种单一的产品,使得加盟国无法形成了完善的经济体系。例如苏联在中亚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哈萨克斯坦适宜种棉花的地方划给乌兹别克斯坦,把乌兹别克斯坦适宜种粮食的土地划给哈萨克斯坦,把乌兹别克斯坦适宜放牧的土地划给塔吉克斯坦。这就相当于,俄罗斯对各国形成了一种殖民经济体系

(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苏联的大俄罗斯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经济政策,使得各国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实际上,早在1922年各国加盟苏联时期,各加盟国就已经拥有了退出了联盟的权力,只是由于遭到中央的压制,导致各国一直未能独立。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崩溃后,各国才纷纷宣布脱离苏联,成为了独立国家。

结语

所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苏联的解体的缘由,在于其几十年中的发展所积累的种种弊端没有得到纠正,最终积重难返。当然,一个国家的社会的变革,尤其是一个大国的社会变革,往往都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它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但大国又必须要有敢于突破、敢于实践的雄心壮志,如此才能够承受时代潮流的冲击。

,

苏联为什么走向衰落(从经济问题和民族矛盾分析)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