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

商盟百科网 2023-06-16 02:32 65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1

  《万历十五年》是我一直以来列在书单里的书,早先有在FM里收听过有声书,却不如亲身阅读带给人的感受更多。  对于历史,无论是史学家的撰述,还是稗官野史,都很难全方位的还原历史,见诸此书所描绘的一番光景,仿佛真的感受到了一个偌大王朝的没落。历史又分外巧合,也许历史的产生就是无数个偶然相叠加的结果。令我大为惊异的是,处在文官制度影响下,张居正在协调文官内部平衡时所做出的在当时明智的行为竟然为大清王朝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文官制度虽占据主导,但明王朝庞大的文官集团又很难达到统一,而“阴与阳”已然成为普信。不去依赖法律作为统治依据,而是把传统道德作为准则,但这一信条逐渐走向僵化,使得整个运行系统丧失了活力。日益固化僵腐的政治体制使得这个由数以千万的农村组成的王朝奔向衰落。当时的社会缺少创新,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市镇工商业经济也已得到发展,可它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性始终未能撼动小农经济的正统地位,外加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闭关锁国作为一种保护措施登上历史舞台。可因此,明王朝也错失了转型之机。  上至天子,下至百官,乃至百姓无一不成为日益腐朽制度的牺牲品。  万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无度。少年的他熟读经史,历经一系列事件后才明白:纵然他是皇帝,也会被关乎国家力量的文官集团所限制。万历皇帝因立太子对朝堂更加失望,最终他的遗诏也未能实现。我们没有办法去忽视他也曾励精图治,步行虔诚求雨。正因为多了一分角度,历史人物的维度才能更丰。  大明城的皇宫如同囚笼,困住的不仅是脚能丈量的范围及所行之处,还有心灵。好在皇家也有一生的爱情,万历皇帝与郑贵妃的情谊达一生之久。除了她的灵透乖巧的姣好容颜,还因为她是他在深宫中的精神伴侣。遗憾得是,他们最后未能葬在一起。  张居正无疑是出色精明的政治家,在内阁权力达到顶峰时,他确实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得不说,那个时代存在悲剧性,除过环境因素外,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张居正忽视了文人的舆论作用。我觉得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改革家,却也因此把自己送上了令人哀叹的命运道路。   一直以来,戚继光以抗倭名将的身份形象留在我的心中。他也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张居正的赏识,因为他的抱负和张居正的野心相契合。相比于同时代的将才,他走到了权利的顶点。  海瑞被看作是胶柱鼓瑟和不知变通的代表。他以四书五经等传统道德作为信条。他一生节俭,公正不阿,看似美好的品质在他所处的社会,毋庸置疑是近迂的。史学家歌颂他的廉洁爱民难能可贵,但是这一点也正是他后来遭受排挤,官居闲职的原因之一。  被誉为“离经叛道”的他在当时得到了那么多的信任,但未成系统的理论与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始终未能引发类似于启蒙运动那样的思想界的轩然大波。一个极其矛盾的社会里诞生出了一位极其矛盾的思想家,他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批判并发展儒学,他抨击地主阶级的腐朽虚伪,却作为没落的中下层地主阶级仰赖乡绅的支持;他批判教条,却依旧从四书五经中寻找准则;他可以不顾世俗指责,收女弟子探讨学问,却依然坚持传统的封建道德。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描述他的一生,只是“七十老翁何所求”及他的自刎使我对明王朝的衰落所具有的必然性多了一份认识。而他本人,李贽,也未曾想《藏书》、《焚书》并无机会出现在明经筵的讲习中。新生的因素正在积蓄力量,但是儒家思想却一直在固化,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进步,完全不同于初秋战国时期的引领创造作用,  有人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2(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听说《万历十五年》是因为其在《人民的名义》中高曝光率,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关于张居正,因为其是湖北江陵人,印象深刻当年高考语文(湖北考生)的阅读理解就是选自熊召政的《张居正》,后来也听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讲《风雨张居正》,虽不太记得清内容了,但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如泣如诉的语风难以忘记。“整顿官吏,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明朝那些事儿》对他如此评价: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不说他身负绝学,改革创新,也不说他专断独行,表里不一,只是想不到在其死后遭万历清算抄家掘坟,曾经的亦师亦父,亦臣亦友的情谊可以变得如此决绝,不禁唏嘘,或许不止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人性本就复杂。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世界局势如是。而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殒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最开始是从老板口中听到的,当时查了资料并没研究出什么所以然,待今日重读本书,发现“鸳鸯阵法”其实是因时制宜之策略,是在军事创新与政治妥协之间实现平衡的智慧之举。从古至今,改革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充当改革家,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要有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从实际情况出发。同理到企业发展中,最完美最先进的改革方案往往是无法执行的,在妥协中务实前进,达成目标或许才是法则。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必须将它放在大视野下,才能看得明白”,此乃作者的“大历史观”。  正如王强老师在混沌大学《历史的凝视》课程中所说的,对过去有意识,对未来有觉知,这似乎将人类同动物区分开来。培养历史观,其实是让我们去了解历史的事实与真相,因为历史是时间的证人,是真理的光亮,是记忆的生命,是生活的导师。我们走向历史的同时,也在走向未来。

(商盟百科网www.chnore.com)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00字两篇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